不过,她也没太过担心,她相信自己会和银行说明情况,这笔担保贷款也没足以威胁到她的工厂。
不过,笔者理解,《办法》的出台估计并非仅是一项化解地方政府短期的融资的方式。特别是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之后,这种观念更是深入到每个政府官员的头脑中。

可见,地方政府债自主发行不仅在于试点,更重要的是要借此东风着手一系列重大制度改革,并由此真正建立起公共财政均等化的现代财政制度。很清楚,如果地方政府粗放型的城市化经营理念不改变,或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低效率现象不扭转,那么,仅仅依靠地方债风险控制机制的制衡是无济于事的。还有,作为一项重大财政体制改革,仅是以试点的方式来推行,也是缺乏法理上的基础。因为,在近十年间,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及金融工具增加,为了短期的GDP快速增长,每一级的政府无不在其权力范围内过度使用各种信用工具。(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进入专题: 地方债 财政体制改革 。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些还不是《办法》所面临的问题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这仅是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推动公共财政支出快速增长吗?可以说,在中国,无论经济富裕的地方还是落后的地方,几乎所有地方政府都对城市基础设施粗放型的经营特别感兴趣。资本自由要和居民的迁徙自由相匹配,经济全球化需要政治全球化同步。
由于关上了自主增加基础货币的渠道,由于没有重视银行、企业等组织建设,同时社会资本和信任机制流失,中国面临制度性资本短缺,所以只能利用外资,通过美元流入来发行基础货币。原因如下:人民币完全介入美元霸权国际货币体系,无非是成为日元、英镑那样的角色。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意义不明,本文以为,建立主权信贷搞建设,地租与资本社会化经济体制才能真正克服资本短缺、消费不足问题。所谓美国国债,是国债形式下伪装的美元基础货币发行而已。
本文的逻辑需要从头说起。中国的做法是出口拉动经济,实际上也是印钞消费,不过是美国人印钞消费中国。

银行的意义在于能够扩张信用,银行信用的源头在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所以最终而言是印钞搞建设。控制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为了保护本国劳动者,要考虑资本外流对内部和谐的影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整合的影响。看市场各方反应如何,看是否还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热钱是否还要涌入,加息空间是否可以打开?中国外汇储备不可能完全靠贸易逆差消化,与其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如回购外资企业,对美元投资者来说,当年,你们是带着美元来的,现在,你们带着美元走吧,咱们两不相欠。土地资本化的前提是地租和土地增值收益归占有者。
主权信贷搞建设能促进资本社会化企业的成长。为什么不能笑看国际货币体系风云变幻,做一个沉默的旁观者?货币和货币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比如英语和蒙古语间的关系。解决外汇储备巨额累积问题只能是经济政策的调整,其关键则在于中国货币主权的恢复与收入分配大幅度向劳动者倾斜的措施,汇率云云都是浮云,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更是风险巨大之举。同时又指出,在主动超发货币之门被关上之后,又开出了一个被动超发货币的口子。
对于中国而言,外汇储备归零应该是其经济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其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一、引言目前,下面这些意见似乎是普遍的看法: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累积形成的外汇占款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美国国债危机和可能进一步的量化宽松给中国外汇资产的安全性敲响了警钟。

中国经过房地产制度改革,在城市建立了类似于香港的土地制度。93年宏观调控和94年外汇体制改革,是根本转折点。
民族国家、主权货币和资本自由的国际货币体系本身有严重的无法克服的问题,因此不需要参与这样一个坏游戏、愚蠢的游戏。世界没有大同,资本不必自由。只有改变升值预期,才能阻止热钱流入。早在19世纪末期,韦伯就看到了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国家的危险,韦伯写道:全球经济共同体的扩展只不过是各个民族之间相互斗争的另外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并没有使各民族为捍卫自己的文化而斗争变得更容易,而恰恰使得这种斗争变得更困难,因为这种全球经济共同体在本民族内部唤起当前物质利益与民族未来的冲突,并使得既得利益者与本民族的敌人联手起来反对民族的未来。本文甚至主张,即使世界货币体系恢复了金本位体制,中国都不应该积累黄金储备,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应该累积外汇储备假如美联储直接向美国财政部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由于美国财政部通常以新债还旧债,因此只要美联储持续、稳定地购买国债,则美国财政部就可以永远维持相应的债券融资额度,这些基础货币也就会永远保持流通,不被美联储回笼。
如果一个语言使用的人越少,那就使用的人更少,就会只有极少数的人使用它,最后导致无人使用。3、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而且具有周转灵活性和流动性,人们乐意储藏,需求旺盛,带来实际流通数量减少,影响经济发展。
米尔顿o弗里德曼设想用直升机撒钱,只是这个钱撒在美国而已。中国经济当局似乎不明白主权货币和主权信贷的性质,不明白印钞搞建设和印钞消化产能过剩的原理。
外汇储备之累积是中国经济在目前制度下能够运转的条件,改变这个困局,长期看,在于认识到主权货币和生产过剩的原理,花大力气进行社会组织建设和法制体系建设,以主权信贷取代外资(包括并购外资企业)。当一个政权遇到极大的困难,通常是战争,妄图用印钞解决财政缺口,往往引起恶性通胀货币彻底崩溃。
国家外汇储备3万亿美元存量可保持不变,新增的外汇储备应转为企业储备、家庭储备。中国当以技术立国,而非以金融立国,依靠科技创新与高端生产能力而随时从外部换得资源和能源。简单来说就是,进口美元以发行人民币基础货币。应该尽快推动人民币实行完全可兑换,从而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扩大海外人民币购买当地货币的市场需求,进而压低人民币汇率,抑制热钱流入,控制乃至压缩中国外汇储备和汇率损失规模。
制度问题造成美国人不印钞,我们的经济就要停摆。比如,A国战败,A国生产的鞋子并不降价,A国首都的投资性住房也不见得降价,但A国货币可能化为废纸。
对于通过购买土地而发展成自耕农的农民来说,地价占去了他们一个相当可观的财富,而这部分财富本来是可以用于生产垫支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需要同时是地租、资本社会化的过程,否则只能陷入攒钱买地的锁死状态当中或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中。
广积粮即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和高端、完备的工业生产能力,缓称王即不要过早国际化和美元直接冲突。通过地租与资本的社会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来根本改变内需不足的问题,无需美国印钞来雇佣和消费中国。
汇率、通胀、GDP为不可思议或难以思议之事,失业率、劳动者恩格尔系数、居民基尼系数、各项商品比价,为可思议之事。无论是央行购买国债还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的债务,因为这些债务一般情况下只能持续扩大。我国封建社会土地买卖的存在是地价存在的基础,而地价的存在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浪费。抵押土地以完成人民币信贷资金投放。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日本、香港、东南亚、美国的实践,都说明金融危机就是这么来的。恶性的信用膨胀,是土地抵押信贷和印钞作为财政手段。
本文甚至主张,即使世界货币体系恢复了金本位体制,中国都不应该积累黄金储备,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应该累积外汇储备。中美汇率固定如1:7,则比较名义汇率下中国美国社会生活之各项成本--衣食住行工排,工为雇工或购买人力服务,排为制造负外部性--这些为可思议之事,中国唯技工和服务员工资不可思议低廉,做坏事给他人和后代制造祸害代价则更低,住房价则太高,因此当分别调整各项以使两国接近而不是调整汇率,使中国工价大升、排价暴升、房价降,这是可以思议之事。
只要中国不能解决制度性资本短缺和制度性内需不足问题,则外汇储备的累积不可避免,调整汇率不能起什么作用。本文看来,即使美国国债没有违约风险,美元不是一直在缩水,中国也不应该积累外汇储备,中国外汇储备仅满足日常进口机动即可。 |